鬼故事、散文、诗歌、经典小说推荐的平台

网站首页 > 历史大全 正文

清明节简介30字(清明节简介30字左右)

beiyu360 2025-03-29 11:00:00 历史大全 17 ℃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的这首《清明》,

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经久传诵。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也是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正好是在公历的 4月 4日或 5日。《历书》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岁时百问》中也写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2008年开始,我国将清明节认定为法定节假日,一直延续至今。

清明节的由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最初,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人们熟悉的插柳折柳、吃青团等一系列习俗,跟它还没多大关系。直到唐朝,随着清明影响增大,吸收了上巳节与寒食节的习俗,趋向融合,逐渐形成如今的清明节,寒食节即成为清明的别称,也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

特别说明一下,在古代,与清明日期相近有两个重要节日,一个是寒食节,一个是上巳节,都在农历三月上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两个节日和清明节气基本互不干扰,只是偶尔有一些习俗相似。

关于寒食节,有这样一个传说:春秋时代,晋国宫廷发生内乱。晋国太子重耳的同父异母兄弟和后母骊姬想除掉他夺其王位,为了逃避他们的迫害,晋国太子重耳与忠臣介子推等人流亡在外,有一日,他们在山中迷路,粮断援绝。于是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的肉煮成汤解重耳之饥,重耳十分感动。十九年后, 重耳返回晋国,成为一国之君,史称晋文公。当时,他为褒扬群臣辅佐之功,对他们论功行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可当他亲自去请时,介子推已经带着母亲,隐居绵山了。后来,晋文公欲烧山逼介子推出来受赏,结果却意外烧死了介子推和他的母亲。晋文公十分悲痛,为表悼念之情,下令将二人埋在大柳树下,并把绵山改称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登山祭奠。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掐了一些柳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但也有学者考证,寒食节其实源于周代禁火制。古时候生产力不发达,人们会保存火种。初春天气干燥,一个不小心,存留的火种很容易引发火灾。此时,古人会举行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火,叫做“改火”。

在禁火与改火之间的时期,人们只能吃冷食,所以叫“寒食节”,后来,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等风俗,据说,这也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上巳节则是农历三月初三,在古代是一个相当盛大的节日。人们会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诗》中还记载了少男少女趁“祓除”时相爱的故事。此后,上巳节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等内容。比如,大书法家王羲之与朋友们的“兰亭之会”就是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曲水流觞”活动。

清明节都有哪些习俗呢?

扫墓祭祖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是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按照习俗,祭扫的顺序首先是要将墓园打扫干净,其次是祭祀,一是寄托哀思;二是与先人相感,因为山有灵而无主,先人有主而无灵,与先人相感可以更好地得到山川的灵气。按照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修整坟墓,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踏青

踏青也叫踏春、探春、寻春、春游。清明前后正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柳临风”的季节,春风和煦,风光满眼。人们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放松身心。

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习俗有关。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我们不提倡哦。

牵钩

“牵钩”是古称,其实就是现代的拔河运动。据说春秋时,楚国为了进攻吴国,以牵钩这种运动来增强人民的体质。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绳,两头分为许多小绳,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一声令下,双方各自用力拉绳,鼓乐齐鸣,双方助威呐喊,热闹非凡。

放风筝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荡秋千

秋千最早叫"千秋",相传秋千为春秋时齐桓公从北方民族山戎所传入。汉代以后成为清明及其它如端午节、寒食节等节日的民间游戏。秋千最初是用一根绳子,以手抓绳而荡,后发展成于木架上悬挂两绳,下拴横板而成。

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蹴鞠

蹴鞠,就是现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相传蹴鞠早于商代已有,战国时期流入民间,至汉代更成了军中用以练身习武,并列于兵书。

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比如唐玄宗就非常喜爱斗鸡。

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尤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近几年乌镇香市活动中的蚕花会,仅有迎蚕神、踏白船、翘高竿等几个项目,也是十分热闹。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清明节(别称:踏青节,英文名:Tomb-Sweeping Day)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日期一般在公历4月5日。 国人自古就有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因此在清明时节逐渐形成春祭的传统。每年一到清明节,很多地方都会以不同的形式,举行各式各样的纪念活动来缅怀革命先辈,纪念战斗英雄。民间有踏青郊游、扫墓祭祖等风俗。

清明是农历三月之节,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于每年公历4月4日一6日交节,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度。清明有天清地明之意。《历书》上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当此时节,杨柳青青,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达到12℃以上雨量渐增。蒙蒙细雨中,但见景色清秀,鲜花娇艳,令人心旷神怡。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只要提起清明节,相信很多人都会随口咏出唐朝杜牧这首诗,堪称代表之作。清明扫墓祭祀祖先,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来历据说和介子推有关。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在外,介子推是追随者之一。有一天重等人被困在野外,又累又饿,四周荒无人烟。当众人手足无措之际,介子推悄悄找了一个无人的地方,在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并且炖了肉汤献上去。就这样,一碗肉汤救了晋国公子一命,得知真相后重耳异常感动。多年以后,重耳返回晋国当上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后来晋文公请介子推出山入仕无果,后听从别人献计,放火烧山企图逼出介子推,大火过后,只找到介子推母子二人尸骨,晋文公大哭!介子推死的这一天,被定为寒食节,举国上下禁火吃寒食。

当然啦,清明时节不仅仅有细雨纷纷,祭念祖先的哀伤。还有阳光明媚、山青水秀的美妙景色,所以我国各地还有插柳、踏青、放风筝、荡秋千、蹴鞠等习俗。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与之交。清明节源自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与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有关清明节的资料?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这首巜清明》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这首诗描写的就是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独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节日的前后,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就开始了一年的春耕和春种。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农历所特有的一种划分,它把一年划分为24个节气,24个节气,分别属于春、夏、秋、冬四季。每三个月为一个季度,这样的划分,对于掌握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的时机非常重要。

那清明到底是什么时候呢?清明是在春季的后半段。巜易通挂验》中说,春分加十五天为清明。万物到了这个时候,全都洁齐清明,因此便称“清明”。

有一句农谚这么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由此可见,清明是每年农事的重要时刻,这个时候,万物萌生,春色宜人,也是正是春游踏青的最好时机。

清明节除了是一个农历节气,它其实还是一个风俗节日。这个时候,人们照例要进行扫墓和祭祀活动。

清明节进行扫墓祭祀活动,在我国由来已久,原因就是清明节和寒食节是连在一起的。

那我们再来简单说一下寒食节,寒食节相传是春秋时代晋文公,为纪念他的忠臣介之推而规定全国照办的。

晋文公重耳,他在继承王位之前,过了十多年的逃亡生活,在流亡的过程中,他想吃肉而不得,介子推曾经割下自己身上的肉来煮给他吃,重耳知道后很感动,当时就许诺说,将来要奖赏他。

可等他登上王位之后,他把这个事儿给忘了,当时其他的一些臣子得到了奖赏,介之推也没有去争功邀赏,而是带着自己的母亲进到了深山之中,隐居起来。

等到介之推走了之后,晋文公才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多方寻找介之推而不得,便听了别人推荐的办法,放火烧山,想着着火后,介子推必然要从山中退出来,可到了最后,介子推却没有出来,和他的母亲一起烧死在山中。晋文公很伤心啊,为了纪念这位耿直的臣子,下令以后每年到介子推烧死的这一天,家家都不许点火做饭,只能吃点儿冷食来纪念他。

因为寒食节当时只限于晋国,年代又比较久远,所以后来的人们的并不太熟悉这个节日,但是呢,扫墓的风气由此却开始发端,且长期流传下来。也因此,清明节和寒食节总体上也就难以分开了。

那我们现在应该意识得到,一提到清明节,它就应该是包含两个意思,一是农历的节气,二是风俗节日。

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我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全回到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与节气不同的是清明还包含着一定的文化风俗和纪念意义,也叫清明节。

按公历来说,清明在每年4月4日到6日之间,这个时候正是春光明媚草木蓬发的时候,万物复苏,也是人们春游踏青的好时候。

《历书》有“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时节一到,雨水增多,气温也明显升高,万物复苏滋长,正是春种的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农谚。

图片来自ph图库

在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中寒食节、上巳节、清明节时间上相距很近。唐代的时候人们为了方便,把寒食节和清明节并称,清明节本来没有太多的文化内涵,而寒食节、上巳节则有着丰厚的传统习俗,三个节日相结合,于是就成就了“清明节”这个很重要的节日。

寒食节主要习俗是扫墓、踏青、禁火、不许生火烹煮食物,只能吃提前已经备好的食物、冷食,所以称为“寒食节”。相传起源自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将介子推的忌日定为寒食节,不许民众开火煮饭,只能吃冷食。宋朝之后寒食节的扫墓传统逐渐转移到清明。上巳节则有水边散步踏青、戴柳圈等习俗也融入到了清明。

图片来自ph图库

关于清明的古典文学也很多。例如唐杜牧的《清明》更是家喻户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此外还有古代诗人高翥、王禹偁、黄庭坚都有描写清明的诗句。

不仅中国,过清明节的传统也流传到了在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地。是汉字文化圈很有影响力的节日。

在中国南北方清明节的习俗的方式不尽相同,除了踏青、戴柳圈、扫墓等还有放风筝、插柳枝、取薪火、画蛋、荡秋千等活动。

清明节经过与其他节日的逐渐融合,最终形成了与端午、春节、中秋节并称的“汉族传统四大节日”。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我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全回到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

《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岁时百问》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农谚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但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

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跟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即是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按照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唐代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也是我国民间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

清明节的起源须从寒食节说起。 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

寒食节主要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吃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寒食节相传是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为纪念晋国的臣子介子推。

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外国19年,介子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重耳返国即位,即晋文公。介子推便背着老母,躲入绵山。晋文公前往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

于是他放火烧山,想把介于推逼出来。

不料介子推却跟母亲抱着一株大树,宁愿烧死,也不出山。

晋文公伤心地下令把绵山改称介山(即山西介休县境内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

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

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

《周礼·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可见当时是摇着木锋,在街上走,下令禁火。

这司煊氏,也是专管取火的小官。在禁火之时,人们准备一些冷食,以供食用,这样慢慢成固定的风俗。

以后,才与介子推的传说相联系,成寒食节,日期长达一个月,以后逐渐缩短了日期,从七天、三天逐渐改为一天, 寒食节习俗,有上坟、效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

由于清明节气在寒食第三日,后世随着时间的迁移,逐渐把寒食的习俗移到清明之中。唐代之后,寒食扫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游、荡秋千等俗也只在清明时举行。

清明节便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为重要的大节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节,既是我国24节气之一,又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的由来是:春秋时代,晋国国君的儿子重耳。为躲避追杀,在介子推等人的帮助下逃到了国外。他们在荒山中迷了路,又找不到东西吃,此时的重耳还心系百姓,这感动了介子推。他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烤熟了给重耳吃。重耳在外流亡了19年后,终于回国做了国君,他给跟随他逃亡的人都封了赏,惟独忘了介子推,经人提醒,他非常过意不去,决定亲自去请介子推。谁知道介子推早就带着老母亲躲到绵山里去了,重耳带人搜山,也没能找到他们。有人建议放火烧山,重耳采纳了这个建议,结果适得其反。把介子推母子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重耳非常后悔,把他们葬在柳树下,为忌烟火。他命令全国百姓,每年的这一天都不得点火做饭,定为“寒食节”。第二年,重耳领群臣去绵山祭奠,发现柳树复活了,就把这棵柳树命名为“清明柳”,把“寒食节”禁火,在“清明节”插柳,代代相传,成了全国性的大节日。

清明要去扫墓,表示对已故故人的尊敬与怀念。

清明节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和习俗仍很盛行。

两千年来,我们中国人很重视这个节日,在清明节这一天,家家不动火,只吃一些隔天的菜和青团之类的。

清明扫墓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它表达了我们对先人的怀念,同时又是踏青赏春的绝好机会。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他的母亲是翟族狐氏的女子。重耳从小就喜欢结交贤士,身边有不少能人,其中最有名的是:赵衰,狐偃,贾佗,先珍,魏武子,还有一个叫介子推。

  晋献公登基的时候,重耳已经成人,那一年他二十一岁。

  晋献公13年,也就是公元前664年,献公的宠妃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当太子,在献公的耳边进谗言,把重耳发落到蒲邑,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西南部一带,去防备秦国。等到晋献公21年的时候,已经年老昏聩的献公竟然杀了原来的太子申生,并又一次听信骊姬的谗言,要把重耳等几个公子全都杀掉。

  重耳知道消息后,就带着五位贤士及一批随从流亡到国外去了。

重耳先后去了狄国,齐国,魏国,楚国,秦国,想通过结交大国,利用他们的力量帮助自己复国,走到山西长治这个地方,没有吃的,介子推就从自己大腿上割了一块肉下来,做成肉汤给重耳吃了,重耳非常感激。

经过十九年的流亡,重耳终于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国,做了晋候,史称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一。回国后,介子推不愿意做官,和老母亲一起去一个叫绵山的地方隐居了,在今天河南焦作与山西晋城的交界处,晋文公去找他,他也避而不见,晋文公的随从说可以放火,把他们母子烧出来,于是就放火烧山,介子推母子就相互拥抱着在一棵树下烧死了。揭露了晋文公残暴的一面。

后人为了纪念介子推,把这一天作为寒食节,不生火做饭,就是后来的清明节,当地农村至今还保留着这个习俗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等等,一般在公历4月5号左右。清明节不仅仅是我国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祭祀祖先的节日,而且还是人们郊游踏青,指导农业生产的日子。清明节是怎么来,下面可以看我慢慢说来。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在流亡的途中,重耳又累又饿,找了很久也没有吃的。过了很久,介子看还是没找到,自己便在大腿割了一块肉,煮了肉汤让重耳吃。重耳看到非常感动。后来,重耳即位,在封赏的时候却忘了介子推,朋友让他去跟晋文公要封赏,他不以为然,后面隐居山林。晋文公听说这些事,内心很惭愧,于是亲自去找他,等找到的时候介子推却死了,背着老母在一颗树下。晋文公见此情形,嚎啕大哭了起来,在装殓介子推的时候,发现了一封血书,上面写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晋文公十分感动,为了纪念介子推,下令把这天叫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亲自去祭祀介子推,看到柳树复活,于是把这天定为了清明节。

这就是我国清明节的来历了,经过漫长的发展以及融合,寒食节跟清明节也已经合并为一了,到后来人家比较熟悉清明而不知寒食。




清明节(别称:踏青节,英文名:Tomb-Sweeping Day)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日期一般在公历4月5日。 国人自古就有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因此在清明时节逐渐形成的传统。每年一到清明节,很多地方都会以不同的形式,举行各式各样的纪念活动来缅怀革命先辈,纪念战斗英雄。民间有踏青郊游、扫墓祭祖等风俗。

清明节历史悠久,既是节气又是节日,节日习俗的形成与此时的节气特点密切相关。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清明为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冬至后,也就是阳历4月5日前后。二十四节气是上古时期古人依据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气候规律,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事生产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事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是一年中的第五个节气,按公历来说是在每年4月5日和6日,按农历在三月的上半月。古人算节气,都从冬至起,从冬至到清明,中间整整隔了七个节气。每个节气按15天计算,整整105天,交清明节则是106天。所以古人说:“冬至百六日为清明”,又说:“春分加十五日则清明风至。”

“清明”二字,古书上解释说:“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矣”;其它书中也有“桐始华,虹始见,萍始生”,“清明风居东南维,主风吹万物”。清明象征着我国黄河流域,万木凋零的寒冬过去了,风和日丽的春天到来了。劳动人民依据节气来安排庄稼活计。二十四节气中就有“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之说。

清明,在遥远的周代已经流行。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历代的诗人词家都有关于清明盛况的描写,自古以来人们在清明节留下了很多习俗。

清明扫墓,追祀祖先,由来已久,相沿成习。扫墓,又叫墓祭、祭扫、上坟。清明扫墓是因为惊蛰、春分已过,冰消雪化,草木萌生,人们想到了自己的祖先坟莹,有没有狐兔穿穴打洞,会不会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所以到坟上一方面清除杂草,整修树枝,给坟上添几锨土;另一方面准备一些祭品,烧几张纸钱,给树枝上挂些纸条,举行个简单的祭扫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

清明节是国家法定规定的节日,一般在公立4月5号前后,清明节的历史比较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古代的清明节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一般有十几天,只是在现代北缩减了。清明节的主要目的是祭祀祖先,这个节日的内涵比较丰富,所以一直流传至今。

在历史上,清明节的来源主要是三个:清明节气,上巳节,寒食节。

其中清明节气是属于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的到来意味着万物复苏,春天即将到了,这对于古代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来说是一个非常的消息,这意味着温暖多雨的时节到来,有利于古代农民的生产劳作,故而清明节气十分重要。

上巳节是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之一,它形成于中国春秋时代的晚期,在魏晋时代改为农历三月初三,也就是著名的“三月三”。上巳节的主要活动有三个:第一,在水边举行祭祀活动,随后在水里沐浴,以求洗去一年的晦气。第二,古人会为自己的祖先招魂,使得自己的祖先苏醒回归。第三,男女会在野外踏青,嬉戏玩耍。

寒食节也是春秋时期形成的节日之一,他是为了纪念当时的晋国名士介子推而形成的节日,在寒食节,人们会不生火,吃冷食以纪念这位忠贞的名士。但是在唐代时期,寒食节就已经和清明节有点相像了,也就是三项传统:禁止用火,扫墓,春游。

所以在唐朝这三者逐渐融合在一起,就变成了我们现在熟悉的清明节。

清明节来历的故事简述

  春秋战国时代,晋国君主晋献公非常宠爱他的妃子骊姬,想把王位传给骊姬生的小儿子奚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得自杀了。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逃走,在外面落难飘零了十九年,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各种屈辱。原来跟着重耳一道出逃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的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追随他不离左右。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送给重耳吃,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割股奉君”的故事。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他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称帝后,对那些与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抱不平。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惭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下人去了几趟,介子推就是不来。介子推是有名的义士和孝子,他携母隐居在山西绵山不肯出仕,晋文公便御驾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里的时候,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知他要来,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的大山里(今山西省介休市东南的绵山)。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必背母而出。晋文公于是下令点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七天七夜,终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母子俩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晋文公万分懊悔和痛苦,跪伏对着尸体哭拜一场,然后安葬了遗体。为了纪念这位忠臣和孝子,他下令将绵山改称介山,将定阳县改名介休县,将放火焚山的4月4日这一天定为每年的“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一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以纪念介子推。

传说晋文公见到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书信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临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怀念介子推,从此,古人将尊贵的朋友称为“足下”。

  第二年,晋文公率领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折了一些枝条,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 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因清明与寒食节连在一起,以后清明扫墓成为民间的风俗,清明也就成了节日了。

  从此以后,晋文公常把书信带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晋国非常强大。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他们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一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他们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的上方,召唤介子推的灵魂,把这东西叫做“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清明节是国家法定规定的节日,一般在公立4月5号前后,清明节的历史比较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古代的清明节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一般有十几天,只是在现代北缩减了。清明节的主要目的是祭祀祖先,这个节日的内涵比较丰富,所以一直流传至今。

在历史上,清明节的来源主要是三个:清明节气,上巳节,寒食节。

其中清明节气是属于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的到来意味着万物复苏,春天即将到了,这对于古代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来说是一个非常的消息,这意味着温暖多雨的时节到来,有利于古代农民的生产劳作,故而清明节气十分重要。

上巳节是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之一,它形成于中国春秋时代的晚期,在魏晋时代改为农历三月初三,也就是著名的“三月三”。上巳节的主要活动有三个:第一,在水边举行祭祀活动,随后在水里沐浴,以求洗去一年的晦气。第二,古人会为自己的祖先招魂,使得自己的祖先苏醒回归。第三,男女会在野外踏青,嬉戏玩耍。

寒食节也是春秋时期形成的节日之一,他是为了纪念当时的晋国名士介子推而形成的节日,在寒食节,人们会不生火,吃冷食以纪念这位忠贞的名士。但是在唐代时期,寒食节就已经和清明节有点相像了,也就是三项传统:禁止用火,扫墓,春游。

所以在唐朝这三者逐渐融合在一起,就变成了我们现在熟悉的清明节。

清明节在每年的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我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全回到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

《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岁时百问》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农谚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但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

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跟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即是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按照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唐代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也是我国民间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

清明节的起源须从寒食节说起。 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

寒食节主要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吃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寒食节相传是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为纪念晋国的臣子介子推。

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外国19年,介子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重耳返国即位,即晋文公。介子推便背着老母,躲入绵山。晋文公前往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

于是他放火烧山,想把介于推逼出来。

不料介子推却跟母亲抱着一株大树,宁愿烧死,也不出山。

晋文公伤心地下令把绵山改称介山(即山西介休县境内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

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

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

《周礼·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可见当时是摇着木锋,在街上走,下令禁火。

这司煊氏,也是专管取火的小官。在禁火之时,人们准备一些冷食,以供食用,这样慢慢成固定的风俗。

以后,才与介子推的传说相联系,成寒食节,日期长达一个月,以后逐渐缩短了日期,从七天、三天逐渐改为一天, 寒食节习俗,有上坟、效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

由于清明节气在寒食第三日,后世随着时间的迁移,逐渐把寒食的习俗移到清明之中。唐代之后,寒食扫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游、荡秋千等俗也只在清明时举行。

清明节便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为重要的大节日。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