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故事、散文、诗歌、经典小说推荐的平台

网站首页 > 历史大全 正文

历史成语故事50字(历史成语故事50字左右)

beiyu360 2025-03-30 08:09:00 历史大全 22 ℃

焚书坑儒敲山震虎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统一中原以后的第九年,丞相李斯说:“如今,天下已经安定,法令已经统一,老百姓当努力种田做工,读书人应当努力学习现行的法令制度。可是如今还有那么一些读书人、总是死抱住老一套的东西不肯放弃,老是根据过去古书上的记载来攻击当前的政治制度,这对陛下的统治是很不利的,必须予以严厉禁止。我建议:史官所收藏的图书,凡属不是秦国的历史,全部拿来烧了;不是政府任命的博士官所藏的《诗经》、《尚书》,而是私家收藏的这一类书籍,一律焚烧掉,杜绝混乱思想的根源。”于是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下令焚书。

秦始皇听说读书人在背后说他的坏话,一下查出了460多个方士和儒生,叫人在咸阳城外挖个大坑,把他们都活埋了,秦始皇焚书坑儒,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他封住了正直官吏和读书人的嘴,使那些会阿谀奉承、欺上瞒下的奸人如赵高之流,逐渐成了秦始皇身边的重要人物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名文不识大户人家,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扩展资料:

汉代名相匡衡,精通经史子集,博学多才,忠君爱民,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幼年凿壁输光,青年勤奋用工读书的事传为千古佳话,也是常川语“借光”一词的来源。

据说匡衡家住邹县境内的阳下村,后来迁居匪庄。幼年家贫,没有钱买灯油看书。邻居家常常点着灯纺织到深夜。

匡衡于是请求杨母同意,在自家墙上开了一个洞,借着邻居家的灯光读书。后来听说邻村有一姓文的财主藏书甚丰,他就到文府帮佣,与文家讲好,不讨报酬,只求能够阅览藏书。

他一面佣工,一面读书,学习十分刻苦,终成大器,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德高望众,被乡里举为孝廉,荐到朝庭做官,功绩卓著,晋升为汉朝右丞相的高位。

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在西汉时期,有个叫匡衡的孩子很喜欢读书,但是匡衡的家境贫寒,买不起蜡烛,有一天晚匡衡躺在床上看书,看到墙壁上漏着一点亮光。于是,匡衡就拿一把小刀,挖大墙缝,借着透过来的光亮每天看书。


  凿壁偷光的出处


  “凿壁偷光”出自《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西京杂记》的主要内容


  《西京杂记》是古代历史笔记小说集,以西汉的杂史为主要内容,记述了西汉的正史以及西汉的许多遗闻轶事。《西京杂记》原为两卷,首载于《隋书·经籍志》史部旧事类,至宋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始著录有六卷本。现今通行的《西京杂志》亦为六卷,共一百余则,两万余言。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