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故事、散文、诗歌、经典小说推荐的平台

网站首页 > 历史大全 正文

历史故事大全50字(历史小故事50字大全)

beiyu360 2025-04-13 19:21:00 历史大全 5 ℃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王献之依缸习字

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自己也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

王献之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诗,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警聪敏,而且还特别喜欢习字。

王献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与这个大水缸密不可分!

        1928年的一天,周介甫和赤卫队长邝金山带领几十个赤卫队员到山下去打土豪。正在审问土豪之时,突然被一百多个挨户团团兵把赤卫队包围了。当时赤卫队员的武器是极其落后的,根本无法与挨户团的武器装备相抗衡。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由队长邝金山带大队先走,周介甫带小队断后,掩护大队往深山撤退。

在成功完成掩护任务的返回过程中,周介甫这一支小队几次与敌人相遇,激战中,有的战士被俘、有的战士被杀,最后只剩下了周介甫一人,他利用树木与草丛的掩护,与敌人周旋,把敌人拖得疲惫不堪。周介甫一路退却着,最后退到了一处无法再退的悬崖绝壁处。前有追兵,后无逃路,而且子弹也已打光,只有一把大刀,周介甫咬紧牙关,搬起身边的石头向敌人砸去,当即砸死了好几个敌军。石头扔完了,敌人像马蜂一样地包围上来,周介甫又挥舞着大刀,与敌人展开了肉搏战,左劈右砍,后面的敌人被他的勇猛给震慑住了,不敢上前。这时,敌人把人员分成多个小队,四面包围他,与他前后来回拼刺,就是想把他拖得筋疲力尽之后再捉活的。周介甫虽也看出了他们的意图,但又不得不招架,一时间杀得性起……然而,因体力消耗太大,他的刀越来越慢,越来越无力了,最后大刀一下子被敌人击落在地上。敌人奸笑着围了上来。眼看着就有被活捉的危险,但周介甫毫不畏惧,他大义凛然地说,告诉你们,想活捉我,没门,说完他转过去纵身跳下悬崖。敌人被他这种宁死不屈的气魄给吓倒了,只好对着悬崖下面胡乱地放了几枪,就垂头丧气地走了,然而,周介甫跳下悬崖后,被崖壁上的树枝挡了好几次,最后掉在崖底软软的沙滩上,他并未摔死,只是昏死过去了,后来被一个好心的山民发现而获救。从此,周介甫跳崖不死的英雄事迹迅速在当地传开了。

        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志士的革命的英雄主义,就是在斗争中不怕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英勇战斗,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他们为了革命的利益和需要,不仅可以牺牲自已的某些利益,而且可以毫不犹豫地贡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这种革命的英雄主义,这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国家和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武器,必须不断地加以继承和发扬。

三湾改编中的道路选择

          1927年9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工农革命军上井冈山途中,在永新县三湾村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这时,部队由原来秋收起义的5000多人减员至1000多人,最后700多人坚定地选择留下来,在毛泽东的坚强领导下,继续向井冈山前进,最终开创了中国革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的星星之火,最终燎原全国。

井冈山上发生很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我们这里着重讲述《一根灯芯》《朱德的扁担》《练兵与御寒》《空山计》《一块都是一块,一毛都是一毛》等5个生动感人的故事,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的精神。

地处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在井冈山斗争史、以至人民军队建军史上,朱毛会师于斯,无疑是一桩具有十分重大意义与影响的大事。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80年前,以毛泽东、朱德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开创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

井冈山红色根据地建于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江西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先后在宁冈、永新、茶陵、遂川等县恢复和建立了党组织,发展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红色政权,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创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位于罗霄山脉,一九二七年秋,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剩余部队开赴井冈山,创立了中国革命的第一个农村根据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

井冈山上发生很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我们这里着重讲述《一根灯芯》《朱德的扁担》《练兵与御寒》《空山计》《一块都是一块,一毛都是一毛》等5个生动感人的故事,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的精神。

井冈山是中国工农红军建立的笫一块革命根据地,是朱毛会师的地方,从此国内外都知道了中国有了朱毛红军,是中国走向胜利的开始

回答:

朱德的扁担


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红军将士生活很艰苦,吃粮要到山下去挑上山来。朱德军长也和战士们一样挑粮,战士们为了照顾朱军长,藏了他的扁担,可是朱德军长又找了一条扁担,还专门写上朱德的名字,朱德军长官兵同甘共苦,留下了这段经典的故事。

1993年毛泽东铜像由江苏运抵湖南韶山,在途中经过井冈山时,突然自己熄火,维修人员怎么修都修不好,后来没办法在井冈山待了一晚上,早上起来车自己居然能启动了。

《朱德的扁担》说的是在井岗山红色根据地,需要下山挑粮,红军官兵一致,因此朱德主动要求下山去挑粮,由于是军长,干部战士不让朱德去但阻止不住 ,于是把朱德的扁担藏了起来,朱德找到后,在扁担上刻了“朱德”十字,不让再丢失。因此朱德的扁担这个故事就传开了。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工作完成从城市到农村的伟大战略转移,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开辟了新的道路。

1928年4月底,朱毛红军在井冈山胜利会师。两天后,两军负责人在“龙江书院”举行会议,会议根据湘南特委的决定,将两支部队合编,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兼十师师长,任党代表兼十一师师长。 5月4日上午,在井冈山砻市广场隆重召开的井冈山会师暨红四军成立庆祝大会上,出人意料地背上了匣子枪。

他挎上匣子枪,走到行伍出身,经常一身戎装的朱老总跟前诙谐地说“背上驳壳枪,师长见军长罗。

1927年10月,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滕代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来到井冈山,创建以宁冈县为中心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从此鲜为人知的井冈山被载入中国革命历史的光荣史册,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

一根灯芯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由于敌人对革命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服装、弹药、粮食、油盐都很困难。


就拿油来说,煮菜要用油,点灯要用油,山上产的茶油,也不太多,红军下山打土豪搞到一点油,也就更为珍贵。


在那艰苦斗争的日子里,毛委员号召全体军民,厉行节约,并向全军宣布了一个关于用油灯的规定,规定的内容大致是:团、营、连部晚上办公时用一盏灯,可点三根灯芯,办完公要熄掉,连部会留一盏灯作带班、查哨用,只准点一根灯芯。


毛委员就是一个带头厉行节约的模范执行者。


他当时住在茨坪旧居时,本来可点三根灯芯,但他一直用一根灯芯办公、看书、写文章,还常常忙到深夜。


就是在这样的灯光下,毛委员在井冈山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等光辉著作,这两篇伟大的著作不但指导了当时根据地的斗争,也是中国革命历史上极光辉的著作,为指导中国革命、夺取全国胜利起了积极的作用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