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故事、散文、诗歌、经典小说推荐的平台

网站首页 > 历史大全 正文

历史典故成语100个_有典故的成语1000个

beiyu360 2025-04-24 16:21:00 历史大全 6 ℃

1.纸上谈兵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2.老马识途

成语故事

出处《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xi)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释义“途”路。老马认识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故事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画蛇添足:出自《庄子·外物》。故事中,有人画了一条蛇,但觉得不够完美,于是又在蛇身上画了几只脚,结果反而破坏了原本的完美。成语“画蛇添足”形容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弄巧成拙。

杯弓蛇影:出自《战国策·齐策四》。故事中,有人在喝酒时看到杯子和弓的倒影,却误以为是蛇,产生了恐惧。成语“杯弓蛇影”形容因过分敏感而产生的多疑和恐惧。

守株待兔:出自《庄子·外物》。故事中,有个农夫每天守在一棵树旁边,希望能够捕捉到路过的兔子。结果有一天,一只兔子撞到了他种的树上,农夫得到了意外的收获。成语“守株待兔”形容不主动努力,只依赖运气和机遇。

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固定词组,通过特定的意义和用法,用来表达特定的含义。
关于历史典故的成语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1. 四面楚歌:比喻处境困难,四面受敌,无处可逃。
这个成语源自战国时期,楚国被困在了敌对国家的包围中,形势非常糟糕。
2. 铁杵磨成针:形容坚持不懈,不怕困难,最终会取得成功。
这个成语源自佛教传说,讲述了一个少女磨一根铁杵成为针的故事,用来形容勤奋和毅力。
3. 画蛇添足:比喻做了多余或不恰当的事情,反而弄巧成拙。
这个成语源于《庄子·外篇》,讲述了一个人在画蛇的画上继续加上了蛇的脚,导致画作变得多余而不合理。
以上是一些与历史典故相关的成语,它们都蕴含了深刻的含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历史典故的成语:

背水一战(韩信) 完壁归赵(蔺相如)

负荆请罪(廉颇) 望梅止渴(曹操)

四面楚歌(项羽) 破釜沉舟(项羽)

卧薪尝胆(勾践) 纸上谈兵(赵括)

指鹿为马(赵高) 三顾茅庐(刘备)

东窗事发(秦桧) 如鱼得水(刘备)

退避三舍(重耳) 初出茅庐(诸葛亮)

图穷匕见(荆柯) 七擒七纵(诸葛亮)

宝刀不老(黄忠) 才高八斗(曹植)

草木皆兵(苻坚) 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

一鼓作气(曹刿) 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 杀妻求将(吴起)

惊弓之鸟(更羸)

1.高山流水[ gāo shān liú shuǐ ]

释义: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出处:《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2.匡衡凿壁[ kuāng héng záo bì ]

释义:后以之为刻苦读书的典实。

出处:《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