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故事、散文、诗歌、经典小说推荐的平台

网站首页 > 历史大全 正文

30个经典中国民间故事_30个经典中国民间故事思维导图

beiyu360 2025-05-25 08:15:02 历史大全 4 ℃

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题材广泛的叙事体故事。

它们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某种关系。就像所有优秀的创作一样,民间故事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它们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份。经过人们一次又一次宣传,民间故事被改成了各式各样的剧本.表达着人们美好的愿望.

说到唢呐,就难以绕过刘凤鸣,这个名字注定要刻在传世的金唢呐上。刘凤鸣,这个在三十年前离我们而去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珍贵,珍贵得令我们心痛。

  一支七百多年前传入中原的“喇叭”,开始只是作为军中作战助威,民间婚丧娶嫁助兴的乐器,一直到解放前它也还只能徘徊在主流文化之外。而要让这件民间乐器登堂入室,在现代音乐中占一席地位,那可是有条件的。简言之,其一,要被主流文化接纳。其二,该乐器除独特音色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技法,独特的魅力、一批优秀的曲目和公认的代表人物。

  刘凤鸣生逢其时,解放后,新中国把过去排斥在主流文化之外的民间文化请进了堂奥之上,一时间,唢呐,名正言顺了,优秀民间艺人成了艺术家,被请进了音乐学院、文艺团体。 1952年,刘凤鸣就由民间艺人成了“国家的”治淮文工团独奏演员、安徽省艺校教师,困难时期享受高级知识分子的“特供”。刘老和他的前辈唢呐人的命运真是冰火两重天。

  正是在时代的呼唤下,经过三十年的磨练,刘凤鸣集淮河流域各唢呐流派之大成, 40岁,他就成了定凤嘉流派当之无愧的代表人物,得到了国内外同行及著名艺术家的尊崇。唢呐,正是在刘老这批优秀艺术家世代努力下,以成熟的丰姿走进中华音乐大厅,走进了四大组的民族乐队,登堂入室。唢呐改变了刘凤鸣的人生,刘凤鸣也改变了唢呐。

  五十年前,我第一次听刘老演奏,那份感受真是无以言说,难以忘怀。一个剧场两三千人被他迷得如痴如醉,淮北人的粗犷、多情、幽默、悲怆,那一幅幅生动的民间社火;那一个个活生生火辣辣的生命扑面而来。一支一尺多长,三两多重的唢呐,拿在刘老的手里,展现出的竟是一幅浓墨重彩的生命画卷,一个丰富精彩的东方世界。

  出于蓝,胜于蓝。刘凤鸣尤其在他盛年时,创造性地发展了定凤嘉唢呐的技巧。现在的演奏家、学者隋景山,当年在刘老最后的四年中,贴身侍奉学习。刘老曾对隋景山说,他的技法特点归纳起来只有四个字:“挛,顶,借,带。”四个字的结果是,他的唢呐每个音都有不同的音色,每个孔都有三个以上不同的音高等等。和西方加键管乐器相比,不必谦虚,它造就了在表现力上,个性化空间上无可比拟的极大优势。

  然而,在不知不觉之中,“全球化”、“城市化”这把“铁扫帚”,几乎顷刻间就把许许多多民间音乐的“奇葩”连根拔掉了。演奏者变了,要命的是养育、滋润唢呐事业的听众也变了。还会有那遍布淮河两岸,定远、凤台、嘉山、宿县、怀远、亳州……数以千计、各种流派的专业、半专业唢呐吹奏家吗?还会有只要想起来就会令人心跳的高手“对棚”吗?我们还会再有新的刘凤鸣吗?

  没有回荅声,只有依然是欢欢乐乐的“百鸟朝凤”,在窗外不动声色淡淡地飘啊,飘。

  前不久,我在天津听到一部民乐作品《胡琴协奏随想曲》。五十年从艺,也算阅曲无数了,但这次却经受了从未有过的震撼,我在心里对自己说,杰作!历史会证明中国民乐交响化新阶段从天津音乐厅的这个晚上开始了。这部作品非常现代,也非常民族,这不奇怪,作者就是在刘老身边长大的。那个当年在刘老窗外偷听他演奏的小不揦子,从安徽省艺校走出去,经过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到了天津音乐学院任院长、博士生导师、作曲家,他叫徐昌俊。在他的音乐里有刘老音乐的基因,这一切都和这个有点破烂的安徽艺校大院有关。我们真该为民间艺术的命运长叹之余而感到高兴。

  想了解刘凤鸣?想了解刘凤鸣何以成为刘凤鸣?非常难得,老友夏学柱先生为我们献上了一本《凤鸣岐山》。他是个严谨的人,和刘老相处几十年,除采访刘老本人外,还采访了他师兄弟、同行、甚至刘老艺术上的对手。找机会还跑到“安徽的西伯利亚”淮北农村,刘老出生的老家,采访村子里的乡亲,前后花去了近二十年的功夫,书成近二十万字。任何重要的艺术现象,都离不开它的人文背景。从他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支 “奇葩”成长的环境,为学习和研究刘老艺术,提供了难得的背景材料,这是我们尤感幸运的。

  值此刘凤鸣老离世三十年之际,在他名前,集结我们后来民族音乐的大军。洒酒三杯,重新出发。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