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故事、散文、诗歌、经典小说推荐的平台

网站首页 > 历史大全 正文

韦编三绝的故事_韦编三绝的故事20字概括

beiyu360 2025-07-01 01:30:00 历史大全 7 ℃

在春秋时期,基本上所有的书都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然后在上面写字。又是最多能写几十个的字,最少也有八九个字。要想写完一本书,就需要用到很多个竹简,在通过用一条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因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经过用它编篡起来的书就不容易散落。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不知道要用多少个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在晚年的时候喜欢读老子的《易经》,并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这本书完整的读了好几遍。他每次读的时候都会附注许多的内容,就这样翻开合上,不知道看了多少遍。通常以为,像孔子这样翻来合上,读来读去,那书的牛皮带了肯定也断了好几次。于是每当如此,就得换上一条新的皮条,就在将这本书完整的穿在一起。即便都读到这样的境地,孔子认为,再看几年,就可以完全的掌握这本书了。

  因此,就出现了“韦编三绝”这个典故。

韦编三绝,说的是孔子为读《周易》而多次翻断了编联竹简的牛皮带子。比喻读书勤奋。

牛角挂书:隋末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

悬梁刺股:东汉时孙敬,好学不休,为了晚上不打瞌睡,用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战国时苏秦,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映雪读书:晋代孙康,性敏好学。家境贫寒,灯已无油,尝于冬月映雪读书。

凿壁偷光:西汉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名相的故事。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