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历史大全 正文
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
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
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竹筒装米,投入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端午节,又称为五五节,因为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五日,是三个重要的中国节庆之一,其他两个分别是中秋节和农历新年。这个节日的由来是古代中国有一位博学多闻的官吏屈原,他是一位爱民而且又受到尊崇的官吏,但是由於一位充满嫉妒的官吏陷害,从此在朝廷中被皇帝所冷落。由於无法获得皇帝的重视,屈原在忧郁的情况下投汨罗江自尽。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一,纪念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涛神说。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三,龙的节日说。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四,恶日说。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说。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端午节吃粽子的传说故事主要有以下几种:
屈原投江:据传说,屈原在楚国快要灭亡时,农历五月五日这天投汨罗江自杀。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民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鳖蟹吃屈原的尸体,就往江里投好吃的食物。一天晚上,屈原在梦中告诉一位老人,用竹叶把饭包起来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鱼虾以为是菱角就不敢抢着吃了。于是,人们就按照屈原的话,向汨罗江里投下尖角粽子。这个习俗一直流传至今,成为端午节的重要传统。
用竹筒装米:屈原投江后,百姓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防止鱼虾损伤他的身体。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后来,人们改用叶子包裹粽子,以纪念屈原。
这些传说故事都体现了人们对屈原的怀念和敬仰,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底蕴。端午节吃粽子不仅是一种习俗,更是对屈原爱国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同时,吃粽子也寓意着祈福、求子、驱邪祛灾等吉祥的寓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传统。
猜你喜欢
- 2025-07-03 txt电子书下载_下载电子书免费的网站
- 2025-07-03 西湖十景图片手绘_西湖十景的图片
- 2025-07-03 国产婴儿奶粉10大品牌_国产婴儿奶粉10大品牌排行榜
- 2025-07-03 民间传说的故事20个_民间传说的故事20个名字
- 2025-07-03 定居大连和青岛哪个好_大连和青岛二选一哪个更好
- 2025-07-03 《三只小猪》的故事_三只小猪的故事文字版
- 2025-07-03 破釜沉舟出自哪里_破釜沉舟出自哪里之战
- 2025-07-03 恋爱小故事超甜500字_恋爱小故事超甜500字姐弟恋
- 2025-07-03 无叶风扇原理及优缺点说明
- 2025-07-03 锐澳鸡尾酒多少钱一瓶_锐澳鸡尾酒275ml
- 07-03txt电子书下载_下载电子书免费的网站
- 07-03西湖十景图片手绘_西湖十景的图片
- 07-03国产婴儿奶粉10大品牌_国产婴儿奶粉10大品牌排行榜
- 07-03民间传说的故事20个_民间传说的故事20个名字
- 07-03定居大连和青岛哪个好_大连和青岛二选一哪个更好
- 07-03《三只小猪》的故事_三只小猪的故事文字版
- 07-03破釜沉舟出自哪里_破釜沉舟出自哪里之战
- 07-03恋爱小故事超甜500字_恋爱小故事超甜500字姐弟恋
- 最新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