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故事、散文、诗歌、经典小说推荐的平台

网站首页 > 历史大全 正文

自相矛盾的意思(自相矛盾的意思翻译古文)

beiyu360 2025-04-04 03:51:00 历史大全 15 ℃


自相矛盾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最早出自《韩非子·难一》。该成语比喻行事或言语先后不相应、互相抵触。在句中常用作谓语、定语,不能用于两方以上,只能用于单方自我抵触。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众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后人由上述文献提炼出成语“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的寓意是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三思而后行。世上不大可能同时存在无坚不摧的矛和牢不可破的盾。自相矛盾指的是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自相矛盾出自于《韩非子》,讲的是一个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很坚固,不管用什么矛都戳不破,他的矛锐利得很,什么盾都戳得穿。

别人让他用自己的矛戳自己的盾,此人无以对答。

后来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成语解释:

自己的言行前后互相抵触。矛:古时用来进攻的锐器;盾:古时用来防身的盾牌。

成语出处:

《韩非子 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之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

意思是比喻自己的言行前后抵触。

自相矛盾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最早出自《韩非子·难一》。

该成语比喻行事或言语先后不相应、互相抵触。在句中常用作谓语、定语,不能用于两方以上,只能用于单方自我抵触。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