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故事、散文、诗歌、经典小说推荐的平台

网站首页 > 历史大全 正文

柳公权练字(柳公权怎么练书法)

beiyu360 2025-01-08 19:03:22 历史大全 21 ℃

写诗助人

唐武宗曾长时间对一名宫中女官生气,后来把她召来,对柳公权说:“朕对这个人很不满意,如果能得到学士你的一篇作品,朕就不怪罪她了。”

于是把御案上的几十张蜀郡产的纸递给他。柳公权不假思索,立即写成一首绝句:“不分前时忤主恩,已甘寂寞守长门。今朝却得君王顾,重入椒房拭泪痕。”皇帝非常高兴,赏赐给他二百匹锦缎,并命女官上前向他拜谢。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汉族,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著名书法家、诗人,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 柳公权二十九岁时进士及第,早年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并入李听幕府。于穆宗、敬宗、文宗三朝官居侍书,长在朝中。共历仕七朝,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称“柳少师”。

  柳公权是唐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柳家塬人。他小的时候,字写得很糟,常常因为把字写得七扭八歪受先生和父亲的训斥。小公权很要强,他下决心一定要练好字。经过一年多的日夜苦练,他写的字大有起色,和柳家塬年龄相仿的小伙伴相比,公权的字已经成为全村最拔尖的了。

  从此以后,他写的字,得到同窗称赞、老师夸奖,连严厉的父亲的脸上也露出了微笑,小公权感到很得意。

  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在村旁的老桑树下摆了一张方桌,举行“书会”,约定每人写一篇大楷,互相观摩比赛。公权很快就写了一篇。这时,一个卖豆腐脑儿的老头儿放下担子,来到桑树下歇凉。他很有兴致地看孩子们练字,柳公权递过自己写的说:“老爷爷,你看我写得棒不棒?”

  老头接过去一看,只见写的是“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老头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皱了皱眉头,沉吟了一会儿才说:“我看这字写得并不好,值不得在人前夸。这字好像我担子里的豆腐脑儿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有形无体,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几个小伙伴都停住笔仔细听老人的品评,小公权见老头儿把自己的字说得一塌糊涂,不服气地说:“人家都说我的字写得好,你偏说不好,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头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当,不敢当!我老汉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可是,人家有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里看看去吧!”

  起初小公权很生气,以为老头在骂他,后来想到老头和蔼的面容,爽朗的笑声,又不大像骂他,就决定到华京城里去看看。华京城离柳家塬有40多里路。第二天,他起了个大早,悄悄给家里人留了张纸条,背着布袋就独自前往华京城去了。

  柳公权一进华京城大门,见北街一棵大槐树下挂着个白布幌子,上写“字画汤”三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笔法雄健潇洒。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群去看,不禁惊得目瞪口呆。只见一个黑瘦的畸形老头,没有双臂,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住铺在地上的纸,右脚夹起一只大笔,挥洒自如的在写对联。他运笔如神,笔下的字迹似骏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看客们阵阵喝彩。

  小公权这才知道卖豆腐脑儿的老汉没有说假话,他惭愧极了,心想:和字画汤老爷爷比起来,我真是差的太远了。他扑通一声跪在字画汤面前说:“我愿拜你为师,我叫柳公权,请收下我,愿师父告诉我写字的秘诀。”字画汤慌忙放下脚中的笔,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是个孤苦的畸形人,生来没手,干不成活,只得靠脚巧混生活。只能写几个歪字,怎配为人师表!”

  小公权一再苦苦哀求,字画汤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提起笔,写到:“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老人向公权说:“这就是我写字的秘诀,我自小用脚写字,风风雨雨练了五十多个年头了。我家有个能盛八担水的大缸,我磨墨练字用尽了八缸水,我家墙外有个半亩地大的涝池,每天写完字就在池里洗砚,池水都变黑了。可是我的字

  练得还差得远呢!”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牢地铭刻在心里,他深深地谢过字画汤,才依依不舍地回去了。

  自此,柳公权发奋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他学习颜体的清劲丰肥,也学欧体的开朗方润,学习字画汤的奔腾豪放,也学习宫院体的娟秀妩媚。他经常看人家剥牛剔羊,研究骨架结构,从中得到启示。他还注意观察天上的大雁,水中的游鱼,奔跑的麋鹿,脱缰的骏马,把自然界各种优美的形态都熔铸到书法艺术里去。

  柳公权终于成为中国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字结构严谨,刚柔相济,疏朗开阔,为书法界所珍视,素有“颜筋柳骨”的美称。可是,柳公权一直到老,对自己的字还很不满意。他晚年隐居在华京城南的鹳鹃谷(现称柳沟),专门研习书法,勤奋练字,一直到88岁去世为止。

1、写诗助人

唐武宗曾长时间对一名宫中女官生气,后来把她召来,对柳公权说:“朕对这个人很不满意,如果能得到学士你的一篇作品,朕就不怪罪她了。”

于是把御案上的几十张蜀郡产的纸递给他。柳公权不假思索,立即写成一首绝句:“不分前时忤主恩,已甘寂寞守长门。今朝却得君王顾,重入椒房拭泪痕。”皇帝非常高兴,赏赐给他二百匹锦缎,并命女官上前向他拜谢。


2、以笔为谏

唐穆宗荒淫,行政乖僻,他曾向柳公权问怎样用笔才能尽善尽美,柳公权回答说:“用笔的方法,全在于用心,心正则笔法自然尽善尽美。”穆宗为之改容,明白他这是借用笔法来进行劝诫。宋代苏轼在诗中曾说:“何当火急传家法,欲见诚悬笔谏时。”


3、三步之才

柳公权曾随从唐文宗去未央宫花园中游玩,文宗停下车子对柳公权说:“有一件使我高兴的事。过去赐给边兵的服装,常常不能及时发下,现在二月里就把春衣发放完毕。”柳公权上前祝贺,文宗说:“只是祝贺一下,还不能把你的心意表达清楚,你应作首诗向我祝贺。”

宫人催他亲口念给文宗听,柳公权应声念道:“去岁虽无战,今年未得归。皇恩何以报,春日得春衣。”文宗高兴地说:“曹子建七步吟诗,你竟只需三步。”

4、致力学术

柳公权特精于《左传》、《国语》、《尚书》、《毛诗》、《庄子》,每讲说一词一义,常写满好几篇纸。他通晓音律,却不喜欢听演奏,他常说:“这是由于听音乐容易使人产生骄慢情绪的缘故。”

柳公权是唐代著名书法家。他曾因直率地向唐穆宗提出书法用笔的建议而得到皇帝的赞许。他的名言“心正则笔正”成为了许多书法教师教导学生的口头禅。

柳公权,是唐朝著名的书法家和诗人。他精通楷、草、行、隶四体书法,被尊为“书圣”。柳公权在书法和诗歌创作上都有很高的造诣,被称为“柳氏家书法”。柳公权的作品在后世影响深远,被后人誉为“柳体”的代表。他的一生奉献于书法和文学艺术,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柳公权是我国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楷书字体秀美,笔法刚劲有力,自成一家。关于柳公权的故事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他与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
据说,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邀请柳公权到宫中写字。柳公权写了一幅字,唐太宗觉得不满意,于是柳公权又写了一幅。这次唐太宗满意了,并给了柳公权一些赏赐。柳公权把赏赐带回家,发现都是一些破旧的衣服和鞋子。原来唐太宗为了考验他,故意让他写了两幅字,只有第二幅才是真正的赏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柳公权的书法不仅技艺高超,而且为人正直、谦虚。这也是他能在书法领域取得如此高的成就的原因之一。

柳公权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是玄宗皇帝的私人秘书。他以其辞赋文学的才华和忠诚勤奋的工作态度著称。柳公权一生清廉正直,但却因得罪了太子李亨而遭到牵连,被贬谪到远离都城的地方。在贬谪期间,柳公权仍然不改初衷,继续创作诗歌,表达对国家的忠诚与思念。柳公权的诗作在后世被誉为“旷世奇才”,展现了他高洁的品格与坚定的信仰。

柳公权是唐代著名书法家,他小时候曾在一家卖豆腐的店铺看到一位老人写的字非常好,深受启发,后来自己也成为了一名书法家。

话说,有一次唐文宗和柳公权在未央宫游玩,俩人看见如此美景自然心旷神怡。唐文宗突然停下车子对柳公权说,最近有一件很值得高兴的事情,那就是关于给边境驻扎士兵们分发衣服的事。以前将衣服给士兵们发放下去需要很长的时日才能到达,现在缩短了时间。二月里,士兵们都能领到春天的衣物了。柳公权听后,对唐文宗庆贺了一番。文宗让柳公权作首诗歌以示表达祝贺之意。

柳公权思忖了一会,便脱口而出:“去岁虽无战,今年未得归。皇恩何以报,春日得春衣。”

唐文宗感慨柳公权的诗情才气,称赞他为三步之才。

柳公权的书法现在被很多人用来学习,柳公权小时候字写的并不好看,被批评以后发奋写字练习,后来字写得被很多人赞美,。

遇到老人点拨他去华原城学习,拜高人为师。回来后便广学“百家之长,始的龙凤飞。每天勤奋写字。最后成为唐代著名书法家。

柳公权是唐代的大书法家。

一次,他到京城办公事,当时的皇帝唐穆宗说:"我曾经在佛庙里看见过你的字,早就想见你了." 为了嘉奖柳公权,皇帝升了他的官,然后又问柳公权用笔的方法,他回答说:"心里正直笔才会拿得正,才可以叫做书法."

柳公权的故事:


       相传,在柳公权还小的时候,他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


       这时,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写的几个字“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


       小公权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不敢,我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可是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看看去吧。”


       第二天,小公权起了个五更,独自去了华京城。一进华京城,他就看见一棵大槐树下围了许多人。


       他挤进人群,只见一个没了双臂的黑瘦老头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纸,右脚夹笔,正在挥洒自如地写对联,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的人们阵阵喝彩。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朝中期官员、书法家、诗人,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

柳公权是历史上唐代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学家,世称“柳少师”。

在柳公权空闲时间,他与朋友一起举行书会来专门研究书法。这一天他们像往常一样在举办书法,这时候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了柳公权写的字,就随便点评了一下他的字,说他的字写得不好,没有力度,就好像自己卖的豆腐一样。柳公权听到了这样的批评心里可不好受,并生气的说让老人写几个字来看看,老人当然不会写什么字,就给了他一个建议,那就是去华京城看看别人写的字。柳公权听取了这个意见,便去看了别人写的字,发现自己的确写得不好,并开始勤奋努力的练习,就算手磨破了也不放弃,最终取得了成功。

开成三年(838年),柳公权经调转任工部侍郎,但不过是备员而已。文宗曾召他问事,问他:“外边有什么议论?”柳公权回答说:“自从郭旼被任为邠宁节度使,人们议论纷纷,有的说好,有的说不好。”文宗说:“郭旼是尚父(郭子仪)的侄子,太皇太后(懿安郭皇后)的叔父,在职也没有过错。

从金吾大将升任小小的邠宁节度使,还议论什么呢?”柳公权说:“凭郭旼的功绩和品德,任命为节度使是合适的。人们议论的原因,据说是郭旼把两个女儿献入宫中,因此才升官,这是真的吗?”文宗说:“他的两个女儿进宫,是来看望太后的,并不是他进献女儿。”柳公权说:“常言说,瓜田不拾履,李下不整冠,如没有嫌疑,为什么这事嚷得家谕户晓?”他因而举出王珪劝太宗送卢江王妃出宫的事例来说明利害,文宗当即派内使张日华把二女送还郭旼家。后经屡次升迁,担任学士承旨。

柳公权曾随唐文宗去未央宫花园游玩,文宗停下车对柳公权说,有一件使我高兴的事。

过去赐给边兵的服装,常常不能及时发下。现在,二月里就把春装发放完毕。

柳公权

唐朝中期官员

唐朝中期书法家、诗人

楷书书体的总结者和创新家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朝中期官员、书法家、诗人,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

柳公权二十九岁时状元及第,早年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并入夏州李听幕府。于穆宗、敬宗、文宗三朝官居侍书,长在朝中。共历仕七朝,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称“柳少师”。

柳公权的书法以楷书著称,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融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行、草书有《伏审帖》《十六日帖》《辱向帖》等。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传世。柳公权亦工诗,《全唐诗》《全唐诗外编》均存其诗。

咸通六年(865年)柳公权去世,年八十八。获赠太子太师。

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他也因此有些骄傲。不过,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没有手的老人,竟然发现老人用脚写的字比用他手写的还好。从此,他时时把“戒骄”记在心中,勤奋练字,虚心学习,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最新留言